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鼠瘘,头疮,破症,散,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辛,寒,无*。主治寒热,鼠瘘,头疮,破症,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辛,性寒,无*,入肝经。主疬瘤,湿脾脚肿,肝虚目痛,冷泪畏光,散血破症,生肌解*。
夏枯草三四月开花,是时正厥阴风木主令,其为肝经之药明矣。丹溪曰:夏至即枯者,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
《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
《本草经疏》:“为疬鼠瘘之要药。”
《本草图解》:“夏枯草苦辛微寒,独入厥阴,消瘰,散结气,止目珠痛。”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寒,味苦辛,无*。主寒热,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寒水经;味苦辛无*,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制火,金平木,故专主少阳相火,风木胆经之证。气味轻清,少阳也。
太阳主表,表邪外入,则太阳有病而恶寒发热矣;其主之者,味辛可以散表寒,味苦可以清热也。瘰疬鼠瘘,皆少阳胆经风热之*;夏枯草禀金水之气味,所以专入少阳,解风热之*也。头乃太阳行经之地,膀胱湿热则生头疮;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
积聚而有形可征谓之症,乃湿热结气也;味辛可以散结,味苦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瘿亦少阳之症,其主之者,以夏枯草专治少阳之症,而辛散之功也。湿邪伤下,脚肿湿痹,无非湿也;苦能燥湿,所以主之。且入肺与膀胱,而有祛湿之力,湿胜则身重,既有祛湿之功,所以能轻身也。
《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本草从新》:治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
《玉楸药解》*元御:味苦,辛,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凉营泻热,散肿消坚,治疬瘤、扑伤、血崩带下、白点汗斑诸证。
鲜者熬膏佳。
《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迷迭香酸、齐墩果酸、熊果酸、芦丁、木犀草素、甾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迷迭香酸不得少于0.20%。
2、作用:本品有降血压、抗炎、抑病原菌、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
3、药理:
①降压作用: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
②抗菌作用:据体外初步试验,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亦较广。
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本品注射剂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
④降血糖作用:从夏枯草中提取的一种的化合物(暂名降糖素)。
4、临床报导:①夏枯草水煎剂治疗肺结核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及血型播散型,均有一定效果;②夏枯草水煎剂治疗9例渗出性胸膜炎,7例痊愈,2例好转,平均住院3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