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下岗和创业艰辛,不惑之年的她,10多年来从未间断对留守儿童的义务书画支教。她是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她说,当一个人心里装有阳光时,就能托起很多孩子的梦想——
文:本报记者刘向东
本报通讯员吴继红宋育明
初见李素娥,是晚上6时在漯河西站。她说:不好意思,你得先饿会肚子,我们今晚的活动7点就开始了。
驱车到达郾城区孔沈邓村,“农家博物馆”里正喧闹着。这里,正在举办一场晚会,演员是村里30多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表演的节目叫《少年强则中国强》。音乐响起来了,台上的载歌载舞,台下的笑声一片。表演即将结束时,李素娥从她车里抱出一大摞素描纸,交到一个志愿者手里:有些晚了,明天再给孩子们发。接下来的日子,她已有安排:从城区带来40名10岁左右的孩子,和这里的孩子交换《我和我的祖国》绘画,再拉着两地的孩子一起到城区游玩半天……
次日上午9时,记者如约赶到漯河市*山路上的李素娥的画院。刚坐下,3个人走了进来,其中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展开怀里的锦旗,偎在李素娥身边说,阿姨,真的谢谢你!说话间,女孩眼中隐隐含着泪光。
女孩家在西平县。她和双胞胎的妹妹今年双双考上了大学。7口之家有5个病人,家里拿不出她俩的学费。一筹莫展时,闻讯的李素娥把一笔善款送了过去……
母爱
年夏天。李素娥无意中听人说,西城区姬刘小学很多孩子连画笔都没见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素娥心里掀起了波澜,她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喜欢画画的她,几乎每天都会蹲在地上用瓦片在泥地上画画。那时的她多想在洁白的画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七彩梦啊!
李素娥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到姬刘小学开展义务书画支教,帮那些孩子点亮梦想!李素娥很快联系上了姬刘小学。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多名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条件简陋,但对艺术的渴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用书画支教,也是在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在李素娥的召集下,有着书画功底的刘会英、陈春生、张学良等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用4个月时间,对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巡教后,决定挑选一些喜欢画画、又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成立一个书画兴趣班。
然而,孩子们踊跃报名时,一些家长却不理解,觉得学画画没用,还花钱……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李素娥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来纸、笔。每次支教课,她都全程陪着。
这期间,一年四季喜欢穿旗袍的李素娥发现,孩子们喜欢和她交流,却又总离她远远的。隐约感觉到了这些,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们是怕把我的衣服弄脏啊!”
于是,她开始主动和孩子们亲昵,搂搂这个,抱抱那个。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手指被玻璃划得鲜血直流,李医院包扎回来的路上,小女孩轻轻拉住她的衣角,眼含泪花小声说:“李老师,我想妈妈了,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那一刻,李素娥心头一酸,泪水潸然而出,母爱的本能让她紧紧地把女孩搂进了怀里。
坚守
“爱就是一条不息的河。既然做了一件事,就要坚持。”李素娥说,随着姬刘小学近年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今年初夏,很多走读的孩子没地方午休,书画教室被迫腾出来当了寝室。
“李老师,我们还想上画画课啊!”几十个孩子围在李素娥身边不依不饶,李素娥也坐不住了。她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嘶哑着喉咙跑断了腿,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把书画教室定在了村委的留守儿童之家,又自己掏钱重新装修了一遍……
像这样为义务支教所花的费用,一年得多少?“谁算过这个呀!只要有需要,我随时掏钱就是了。”笑了笑,李素娥又说:“不过,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中专毕业的李素娥,曾是一家啤酒厂的女工。企业倒闭后,她为了生存开过酒行、饭店,办过汗蒸房……“手头一有闲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来维持留守儿童的书画教学和资助贫困学子。我若半途而废,是对这些孩子的不负责。”
这些年,李素娥还先后长期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子。每年高考结束后,她都会主动找到当地的教育部门,再随机资助几个贫困学子。“我就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圆梦
10多年间,李素娥在留守儿童学校开办书画课,也在城区一些社区的支持下,开办儿童书画教育。“不少社区在城区改造前也是农村,也有很多留守儿童。”李素娥说,常有人误解:书画支教如果无利可图,贴时间又赔钱,你为什么要做?
“在我们义务支教的农村和社区,确实有一些区别。农村的孩子费用全免,社区的孩子需要自费买纸和笔。但我们的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
年初夏,李素娥开始在孔沈邓村对喜欢书画的留守儿童进行义务支教时,为了教学方便,她几乎每天都吃住在村里。8月初,上高二的儿子忽然给她打来电话说胸闷,李素娥当时并没当回事,只是嘱咐儿子多锻炼,就继续在村里忙碌。然而没过多久,儿子上课时出不来气,呼吸急促。等她赶回家时,儿医院。经检查,儿子的胸膜炎已非常严重,需要立即手术抽积液。
流着泪,李素娥提心吊胆地在手术室外站了两个多小时。医生质问她:“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医院!”李素娥又愧疚又心疼,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跑到卫生间关上门,放声痛哭。
可是,儿子刚出院,李素娥就又转身去了村里。一年后,儿子的胸膜炎再次复发时,李素娥仍在村里忙碌。一向懂事的儿子忍不住问她:“妈,你到底是不是我亲妈?”
“哪个孩子不是妈妈的心头肉啊?可我的儿子还有我老公照顾,而那些留守儿童,很多人除了自己谁也指靠不上。我既然决定帮助他们了,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
怀揣梦想的人,总能以激情和温暖感染他人。在李素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留守儿童书画支教的队伍里来——
那些从城区赶到乡村参加支教的老师,把李素娥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提出不再让她当“专职司机”,自己想办法解决交通问题。姬刘小学的校长,主动提出承担为孩子们买画纸和颜料的钱,“汽油钱、饭钱,素娥他们每来一趟都要花费不少,不能什么都让人家包吧?我也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孔沈邓村一位退休老教师,两年多来坚持每周六上午义务给留守儿童教授书法,“人家李老师跑来为俺村的娃娃免费支教,俺也得做点什么吧?”
潘豪奇、孙雪盈等几十名大学生也自告奋勇做起了志愿者……
目前,李素娥发起组织的支教志愿服务队,已有包括专业教师10人在内的47人。他们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为留守儿童提供书画支教服务,也为孩子开办阅读、音乐舞蹈、名著赏析等公益兴趣课培训。
每年,李素娥最开心的就是听到孩子们的一个个喜报——祝晓峰、孙文博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赵伟博考上了北京大学……还有许多孩子考上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有的孩子如今成了美术老师,广告设计师……
“没有李妈妈点亮我们的七彩梦,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饮水思源,当年受益的孩子石中钰、王威、薛雨晴不仅圆了大学梦,毕业后也主动加入到了李素娥的公益支教团队……
李素娥说:“如果能通过书画支教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这也是我们为社会做的一点贡献吧。”
《河南日报》年9月6日第17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