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低、辛苦,普遍人们对“赤脚医生”的工作描述。
纵使年过半百,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民族村乡村医生*光秀依旧行走在乡村路上开展诊疗服务,一干就是26年。
“半农半医”,用这“四字”形容*光秀最贴切。
*光秀在办公室认真工作。
从年来到民族村卫生室工作至今,她总是行走在山间小道,不论贫富,不分时间,只要有病人,就有她行走的身影。
“在93年的时候,没有硬化路,车路也不通,我一直都是走路去村里面打预防针,做孕产妇检查,春夏秋冬从未间断。”
回忆起行医生涯,*光秀说。
问及为何选择当医生,*光秀表情沉重:“当年,我的母亲生病,得了结核性胸膜炎没钱治病,家里姐妹多,负担重,眼看着母亲生病却束手无策。”
*光秀到村里开展诊疗服务。
“要是我懂医术就好了。”带着这样的信念,*光秀走上了从医之路。
在行医途中,她不仅积极为困难群众宣传国家医疗*策,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还会慷慨解囊,助病人早日康复。
“以前,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要去治病可能要筹十天半个月,还筹不到几十块钱,所以我就想为这些老人做点好事,没钱的时候我就说不要了。”*光秀说。
乡村行医的路上,不仅需要徒步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甚至还要加班完成工作任务。
“要是有辆车骑行,效率就变高了。”于是她买起电瓶车,不仅缩短了到病人家的时间,也更方便服务。
*光秀买起电瓶车,不仅缩短了到病人家的时间,也更方便服务。
“比如查血糖,如果不买辆车,步行到村民家后,村民早就把早餐吃了,查血糖是要求空腹血糖,去晚了,村民吃了早餐,就白去了一趟。”*光秀说。
村民杨学明患有高血压,*光秀每个月总要来他家几次,监测老人的身体情况。
在此之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家属准备放弃对老人的治疗。
“因为他是个高血压老人,我经常去走访,有一次他生病,我说生病就带他去看病,他的家属说不去了,老人家生病了怕是治不好了。”
*光秀知道后,耐心做家属为家人解释:“感冒引起的可以治好,你们放心。”
“那个时候肚子痛,胸口痛,*医生去村里面拿药来吃了之后,最医院,去了六七天后,才好的。”
*光秀为村民看病。
就是这一次,*光秀下定决心要在村里留下来。*光秀说,这里的病人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那些照顾多年的病患群众。
“她的业务开展得很好,老百姓来这里看病,买药,她都经常在,这解决了村就近就医的难题,深受全村村民好评。”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民族村第一书记、指挥长杨成科向记者说。
从医26年,*光秀走遍了民族村的各个角落。
尤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积极走访全村多户,多人,哪里有病人,情况怎么样,全都被她记录到档案册里。
*光秀说:“自从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基本上家里面的事情都是放下的,一天基本的工作都是放在村卫生室里面了,早上我们在村卫生室上班,中午去村里面走访看有没有新出现的重病,大病患者。”
从医多年,纵使年过半百,即使山路崎岖、道路泥泞,*光秀依然坚守在平凡岗位。
记者问:“打算要走到什么时候?”
*光秀说:“我今年51岁了,我打算一直走到走不动为止,60岁还走得动的话就继续做村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编辑 韦倩
编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