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包穿刺路径
TUhjnbcbe - 2025/8/1 17:54:00

Pericardiocentesissites

肋下(剑突下)—胸膜外肋下心包穿刺的方法如下:

●在胸骨下、左剑肋角以下1cm进针,一旦进入肋软骨下方即压低穿刺针,使其与腹壁成大约15-30°角。

●针尖朝向左肩,缓慢推进的同时连续抽吸。如果未吸出液体,应及时退针并调整方向。无超声引导的情况下,将针退至皮肤,调整为更深、向后的轨迹。进针深度受患者解剖的影响。对于大多数患者,7cm-9cm长的针就足够,但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针(最长12cm)。对于婴儿和幼儿,4cm长的针即可。

●如果第2次穿刺仍未抽到液体,则退针至皮肤,调整针尖,以上次干吸路径为参照往患者右侧偏15°。如此逐渐从患者左侧向右侧系统地调整抽吸方向,直到穿刺针朝向患者的右肩。

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一般能够避开其他器官。然而,肋下切面常可发现肝左叶位于穿刺路径上,如果没有其他穿刺部位,则不得不穿过该叶。

胸骨旁—胸骨左缘是胸骨旁穿刺的标记。左胸骨旁路径最常使用。

●在第5或第6肋上缘紧邻胸骨边缘处,垂直于皮肤进针,左肺的心切迹在此处暴露出心包。

●穿刺点不宜太靠外(距离胸骨缘1cm),以免损伤胸廓内动脉。

有时超声提示右侧胸骨旁穿刺更好,则选择该部位。

心尖—心尖心包穿刺路径靠近厚壁的左心室,且心尖区冠状动脉较细,可降低心脏并发症的风险。但该路径靠近左侧胸膜腔,增加了气胸风险。

心尖区进针点在胸骨旁路径外至少5cm的第5、6或7肋间隙内。沿肋骨上缘朝向右肩进针。

资料来源:uptodate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包穿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