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副主任、昌平区新冠肺炎医疗会诊专家组组长,从业30年来,他时刻铭记职业赋予的使命,开拓创新,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广大患者服务。他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带领团队开展了呼吸内镜微创介入治疗等多项国内外先进诊疗项目,填补了北京市郊区的空白。
李向欣还是北京市“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同行间开展创新成果推广和经验交流,获得了国内知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他成立了北京郊区首家哮喘专病门诊,建立哮喘数据库,制定个性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使众多哮喘患者达到持久控制;创建了昌平区首家睡眠呼吸监测室,开展的“阻鼾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项目填补了本地区的治疗空白。他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李向欣逆行而上、冲锋在前,迅速筹备专家队伍和医疗救治团队,构筑起疫情防控网。医院是北京市确定的医院,他带领专家组成员从大医院回龙观院区对首例确诊病例进行会诊开始,便一刻不曾歇息地承担起了医院的医疗救治任务。每天上午8点半进行的日会商例会是抗击新冠肺炎战“疫”的前线指挥所,每一个优化的诊疗方案和救治措施都是专家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目标就是不能让一个患者漏诊,也不能让一个患者误诊,控制轻症转归为重症、危重症,提高治愈率。
面对无数个新的困难和难点问题,他所带领的新冠肺炎救治团队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工作中,从刚开始的满足于“收”,提高到“治”,再到确保“零死亡、零感染”,都是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
3月2日晚10时,隔离病房紧急报告,当天下午收治的一名青年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胸闷喘憋,不能平卧,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病情危重。李向欣实时掌握患者病情,指导现场医生紧急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制定应急救治方案,安排重症救治组随时待命。因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治疗,进行了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经观察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重症救治组及时进入隔离病区完成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操作,终使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病情趋于平稳。
3月10日凌晨2时,发热门诊接诊了一位呼吸困难的高龄患者,CT影像显示其左肺大片阴影、右侧大量胸腔积液。院级专家紧急会诊考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凌晨4时,李向欣启动区级专家组会诊,他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诊断疑似病例存在疑点,建议先给予积极救治,对症处理,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及新冠肺炎IgM和IgG检测。
次日上午,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血氧下降。李向欣决定立即进入发热留观病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他在床边为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术,抽出黄绿色液体ml,使得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经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回报阴性,患者转入呼吸内科病区继续接受治疗。试想,如果当时将患者按疑似病例收进隔离病区,将会因为条件限制延误手术操作而危及其生命,同时也会增加其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
疫情发生以来,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舍小家为大家,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圆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光荣任务和使命,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在医院救治的患者中,有一对父子双双被确诊,医院的感谢信中写道:“医护人员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医德高尚、温馨可亲,不仅治好了我们的病,还温暖了我们的心,体现了贵院视病人为亲人的好风尚。”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小徐说道:“医护人员用火一样的爱融化了我绝望的心,我愿捐献出我的血浆,让这份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