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在云南省,医院,想尽办法,不计成本地帮助边远地医院,打造出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模式,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院就是云南省唯一医院——医院。
“一对一”帮扶,迪庆州有了儿科
云南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在边远地区尤为突出。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原,高寒、缺氧都威胁着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过去,医院的儿科诊治全都在急诊科和普内科进行,但内科医生对新生儿疾病认识不足,如肺发育不全的孩子,医院就难以救治。
医院儿科主任赖银珍说,新生儿一旦发生问题,大都病情变化快且不易被发现,如得不到专业诊治,病死率极高。一直以来迪庆州医生资源紧缺,临床服务能力薄弱,很多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急难重症需转诊至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治疗。
受限于转诊路途远、时间长、费用高等因素,迪庆州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全州新生儿患者外转率达58%,婴幼儿死亡率为17.98‰。
该州儿科亟待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挺身而出”——一定要帮迪庆州发展好儿科。
支持设备,培训医生,派驻医生……经过一系列筹备,年6月,医院独立的儿科门诊开诊。这也意味着该州终于结束了建州60年来没有专业儿科的历史,自此,当地儿童的健康有了专业医疗保障。
医院儿科从“零”起步,发展了独立科室、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人员、技术、设备、特效药配置配备不断完善,诊疗能力不断提升,医院新生儿患儿转诊率大幅下降,全州新生儿死亡率、转诊率随之大幅下降。
“输血”变“造血”,打造带不走的儿科医护团队
科室新建之初,医院新生儿科团队面临较大挑战。赖银珍至今记忆犹新,刚开科不久,接诊了一个肺发育不全的早产儿小格桑(化名)。孩子出生时还哭声洪亮,10分钟后却出现了脸色青紫、呼吸困难的情况。新生儿缺氧会导致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抢救刻不容缓。儿科医护人员立即把孩子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抢救2个多小时后,小格桑依然呼吸困难。
医院一边远程指导治疗,一边紧急派出儿科主任刘玲等一行人,带着仪器立即出发,奔波六百多公里到达医院,最终合力把孩子抢救了回来。
一味依赖专家团队和远程指导“借兵打仗”,终非长远之计,如何让当地儿科医护团队强起来?
医院驻点医生对医院儿科医生进行临床传帮带,并开展各种培训;专家通过远程平台进行病案分享和指导;医院接收迪庆州儿科医生进修学习。在这样的帮扶指导下,迪庆州儿科诊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医护人员现已熟练掌握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新生儿复苏、无创及有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等多项先进诊疗技术。
医院还为迪庆州引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院的科研力量,三方共同开展高原地区儿科医学科研课题,在医、教研领域同时促进迪庆儿科学科全面发展。迪庆州现已能独立开展亚低温技术和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等7项高难度技术。
迪庆州儿科医疗服务如今已辐射到四川甘孜的7个县和西藏的4个县,医院32%的患者来自省外。如今,迪庆州及周边地区儿童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早产儿的医疗与护理服务均可在域内解决。
建设儿科联盟,“整体”同质化,“个体”强起来
近年来,云南各地均将儿科诊疗能力“补短板、强弱项”提上了重要议程,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对儿科发展需求迫切。
对于每个地区请求帮扶需求,医院都毫不犹豫地支持。
随着各类医联体建设的推进,医院决定,积极发挥作为云南省儿童医学中心的作用,牵头组建儿科医疗联盟,将同质化儿科诊疗服务半径画得更长、延伸得更远,方便患儿就近获得信得过的诊疗服务。
年5月,昆明市禄劝彝族苗医院“入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该院开设了新生儿无陪护病区,新生儿气管插管术、腰椎穿刺术、胸腔穿刺术等6项技术实现县内“零突破”。
随后,医院、怒江医院相继“入群”……医院儿科联盟的队伍日益壮大。
刚生下二宝不久的富民县居民姜女士说:“大宝小时候得过肺炎,医院治不了,只能带孩子去外地求医。医院有了儿科,还有省城来的专家坐诊,孩子生病,不用再四处奔波了。”
医院院长张铁松表示,医院牵头建设儿科联盟,建立“一对N”帮扶发展模式,将省级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各州市,把技术“传播开来”,把科研“发展起来”,使医护人员“独立起来”。加速儿科联盟所有成员医疗水平的提升,就是为了让患儿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叶利民、何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