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传承加创新平阳泥塑有了别样的美
TUhjnbcbe - 2023/9/21 21:16:00

「本文来源:山西青年报」

委员简介
  刘波,男,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临汾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临汾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山西省青联委员。
  
  本报记者钟如杰
  
  刘波,“80后”青年雕塑家,非遗项目“平阳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认识他的人,总认为他擅长小型民俗人物雕塑,会在这一领域继续发力、提升认可度,而了解他的人,则更理解他求新求变的理念。刘波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和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对刘波而言,创作就像一场修行,修炼品性、修炼功力、修炼眼界……大道相同,殊途同归,民俗人物和红色主题甚至未来更多领域的探索,在他的创作中都能融会贯通。
  记者见到刘波时,他创作的大型雕塑《征程》刚刚完工。这件长7.1米、高2.5米的泥塑作品,他用了4个多月时间才完成。这件作品总共设计了50余名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展示了中国共产*在不同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及中国共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仰的追求和传承。作品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伟大历史贡献的光辉历程。
  
  专注雕塑非常质朴的喜欢
  
  出生在襄汾县邓庄镇邓庄村的刘波,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泥塑感兴趣。他们这个村离著名的陶寺遗址不到5公里。有一次,刘波在和父亲犁地时,捡到一个粗陶的杯子。他爱不释手,常常拿在手里玩。刘波坦言:“那就是一种非常质朴的喜欢。”
  在部队服役两年后,受哥哥点拨,刘波考入北方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学习。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到专业的雕塑技艺。
  大学时,刘波学习特别用功。为了创作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他常常带着干粮在教室通宵加班,甚至累出了胸膜炎。“我绕了一大圈才回到这里,更加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越喜欢就越挑剔,艺术绝不能将就。”这是刘波对艺术严谨苛求的态度。
  刘波的第一次泥塑创作尝试开始于大二时的作业——《赶集》。“也许是从小受家乡传统陶艺雕塑文化的影响太多,我的想法就和别人不一样。他们都用玻璃、金属、塑料等现代工艺材料,我则选择了陶土。”《赶集》表现的是一位农村母亲带着孩子去赶集,孩子一手拿着冰糖葫芦,另一只手拉着妈妈往前跑。刘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母子赶集的兴奋,非常具有感染力。虽然这是件没有经过烧制的作品,干燥后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特殊的材质和创作技法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夸赞和认可。刘波暗暗决定,毕业创作也要采用陶艺雕塑这种形式。“陶土这种材质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想法。它除了能很好地保留我艺术创作的即兴痕迹,而且经过火的淬炼后还能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然而,学校没有专业的陶艺老师,没有烧制泥塑的窑。刘波多方打听,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著名陶艺家李五奎。刘波的学校在银川,李五奎老师的工作室则在几十公里外的贺兰县。向李老师学艺的日子里,刘波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然后坐两个小时公共汽车到学习的地方。即使如此,刘波坦言,自己最开始的状态是崩溃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学习,他仍做不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我之前做的雕塑都是有架子的,但陶艺雕塑必须是空心的,而且泥有伸缩性,受温度、湿度影响很大。”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波压力很大,他向李老师流露了想要放弃的想法。
  “你明天再来,我做一块你做一块,要是还不行你就放弃。”李老师鼓励刘波说。第二天,在李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刘波突然找到了感觉。之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毕业创作《李家山的晌午》,并在毕业展览上引起了轰动。这组取材于*河岸边小山村的作品延续了《赶集》写意、夸张、粗犷的创作手法,奠定了刘波作品之后的风格走向。
  
  点燃激情传承“平阳泥塑”
  
  毕业作品创作的成功,彻底点燃了刘波的雕塑创作激情,也激发了他传承发扬“平阳泥塑”的热情。毕业离校之后,刘波没有选择在繁华的大都市就业,而是回到临汾,继续开展泥塑创作。“临汾的泥塑艺术水平很高,广胜寺、小西天等地的佛像,还有侯马出土的金代董氏墓陶戏俑,都是传统平阳泥塑的优秀代表。现在从事这项技艺的人少之又少,需要有人来做系统地整理、发掘和延续。”他说。
  年,刘波成立了泥疙瘩陶艺雕塑工作室,并亲自设计了自己的第一个炭烧窑。然而几个月后,他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打击——当他满心期待地把三年多来创作的百余件作品放进窑里点火烧制时,窑里却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坏了!”由于炭烧窑设计不合理,烧制技术不够成熟,他多年的心血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此后半年的时间里,刘波都缓不过劲儿来。
  “必须夯实功底,精进技艺。”年6月,刘波自费去了北京进修。一年后,他又拜著名泥塑大师于庆成为师继续学习。两年多的专业泥塑学习,让刘波的技艺有了很大提升,精神状态也逐渐恢复。
  现在,刘波的作品有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狂野夸张、注重细节,彻底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创作形式,颇具梦幻主义色彩。“《社戏》再现的就是我儿时的一个场景,小时候村里唱戏,我骑在爷爷肩膀上,手里还拿着冰糖葫芦。”刘波把老人憨厚的笑容和因长期劳作凸起变形的脚趾头都刻画得细腻逼真。在他的工作室一角,有一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人拽着鱼钩骑在一条夸张的大鱼身上,刘波给这件作品取名叫作《年年有余》。“现实生活中哪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即使有,一个人也不能轻松驾驭。”刘波通过一条极其夸大的鱼以及人物夸张的动作表情来展现农民丰收的喜悦,妙趣横生。
  刘波的作品不仅有乡村写意小泥塑,还有大型写实雕塑,玻璃钢、铜、铁、不锈钢、石头……各种材质在他手中都能发挥出最大特点。尤其是他在农村题材上着力很多,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打造出了有着不小影响力的民俗雕塑“品牌”。刘波说,民俗题材是他的兴趣所在,平阳泥塑需要人来继承和发扬,这个方向今后不会变。
  对于红色题材的雕塑,从刘波的内心来讲,红色题材的雕塑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也可以说,平阳泥塑仍是他创作的“根”,是他的“初心”,红色雕塑只是他在“根”的基础上的发扬光大,是平阳泥塑与红色文化的嫁接或延伸。在刘波看来,种种新的尝试只会让他的眼界更宽、思考更深,创造出的作品更具别样的艺术特色。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加创新平阳泥塑有了别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