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温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之总称,可根据饮停部位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者仅为四饮中的痰饮。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成痰
2.饮食不当
如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指此类。
3.劳欲体虚
劳倦、纵欲太过,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停而成饮。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多易伤于水湿,水饮停蓄为病。《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提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为饮停之因素。
二、诊断
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并结合病因、病史进行诊断。
1.痰饮指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指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指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汗当出而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5.胸部X线及CT检查有助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可明确慢性胃炎诊断;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者,颈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增高,有助于右心衰或左心衰的诊断;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肾炎等疾病的诊断。
三、治则治法
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易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以化气,则饮易化且水易行,饮随水散。此即《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具体治法,要根据表里虚实不同,灵活运用温清消补之法。如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邪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四、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1.预防本病应在平时避免风寒湿冷,注意劳逸适度,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忌肥甘、生冷,戒烟、酒。
2.既病之后,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调畅情志,加强护理,避免病情反复或迁延,耗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