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匮要略痰湿水饮类疾病的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1#

《金匮要略》里的很多病都涉及水的代谢,比如独立成篇的痰饮、水气病,比如痉湿暍病篇——痉病、湿病,中风历节病篇——历节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虚寒性肺痿和咳嗽,都是跟水饮痰湿有关系。五脏风寒积聚篇里的肾着病也是水饮。*疸病篇也跟湿有关系,湿郁化热,湿热熏蒸所致。

识别要点在于体征上的水肿、痰涕汗尿等分泌物、肤舌大便燥润,自我感觉的饮水好恶、胃中振水感、肠鸣漉漉、排尿异常、躯体沉重疼痛感,以及影像学的积液水肿等。水气和痰饮涉及的病症较为复杂,且有叠加,湿邪所致为痉病、湿病、历节,与其它鉴别较容易。

涉及处方较为庞杂,有肺痿的甘草干姜汤,咳嗽病里面射干麻*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汤、泽漆汤,包括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历节病里面桂枝芍药知母汤。痰饮病里十多个方子。痉湿暍病——湿病里面六个方子。

要认识上述疾病的脉证和治疗,需要理解痰饮水湿等各种病名的内涵要义。

1鉴别

1.1聚散形态

痰饮之四饮包括:“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胡希恕老师解释:素盛今瘦水走肠间,因为人体70%都是水,为什么素盛今瘦水,是因为水跑到肠子里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为溢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饮痛谓之悬饮为悬饮”,悬饮——现在对应的病大家都一致认可包裹性的胸膜炎、胸水,这种水跑出组织外了也不在组织间隙里。“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类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其临床症状提示水液的邪气“抟聚”的形态,所以出现攻撑、挤压、重坠症状,如“心下痞坚”、“沉重疼痛”、“咳唾引痛”、“胸胁支满”、“水走肠间”等,以及“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而不是整个人体的畏寒。

水气病篇风水、正水、石水、*汗,从描述上,诸病均有浮肿,或“一身悉肿”,或“按之没指”,或“如卧蚕”,表现为“弥漫”形态,相当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心衰等疾病。

因而水气和痰饮病,一个是散的、一个是聚的,陈慎吾认为“体液停于脏腑间者多属痰饮,浸于组织中者多为水气”。

散聚不同的原因在于,痰饮之人,很可能这个人阳气并不虚,才能够把阴邪包裹起来,局限起来,脉象反应为邪气实之弦脉,说明这个人正气还可以抵御邪气,否则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甘遂半夏散、厚朴大*汤,较多峻下之品,这个人正气不足敢用吗?而水气的特征往往是阳虚感邪,水跑哪都行不会受局限,特征脉象反应为沉脉,正水、*汗均为沉迟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迟则为寒”,是里阳虚的特征。二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浮肿,痰饮不肿,最多“其形如肿”,其次是小便利否。

湿病的症状特征是沉重疼痛,且多小便不利,可兼浮肿,可见湿邪是在全身水液代谢失常的水湿弥散形态基础上,局部又有压迫阻塞等抟聚形态。

1.2小便问题

痰饮病中很少有小便不利的症状,仅在附方苓桂味甘汤中提及“小便难”,现代医学多认为是浆膜腔的病变,非脏腑本身疾病,水气病提到有“小便续通”,“小便不利”,“小便难”,“不得溺”的地方有14处,现代医学亦多认为是心脏、肝脏、肺脏、肾脏本身的疾病,因此痰饮病是由水病及脏腑,而水气病是脏腑病及水。

1.3疑惑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个病更像是痰饮病。原文就说“水饮所作”,属于饮证。

为什么——它是有形的、聚集的,我们讲的水气病是散的不是聚集的,而且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汤跟水气病篇中间有夹着别的条文在里面,夹的是*汗病。讲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其实讲的石水用麻*附子汤,讲完这段之后讲蒲灰散,然后讲*汗。讲了这么多*汗,*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又回过头来说气分心下间大如盘。这个中间是有区别的,这两段为什么不接上,里面有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从他具体描述来讲更像是痰饮。

2治水方剂思考鉴别

2.1相似点

痰饮水气治疗的的联系也很密切,葶苈大枣泻肺汤:咳嗽病里面有,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不得卧也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这都有联系,葶苈子主要泻水。

咳嗽病篇里一半都是麻*剂:射干麻*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汤。水气病篇: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痰饮病篇里大小青龙汤;到湿痹篇里:麻*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都是麻*剂。

防己*芪汤既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又治“风水”,脉症相同。

2.2不同点

在痰饮病篇里找不到经典的附子剂,肾气丸以利水填精为主,少量的附子,温阳主要用桂枝、干姜等,并且与利水同用,如典型的苓桂剂,包括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苓桂味甘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加之前述之逐水剂,还是说明下焦阳气未衰,而水邪内停,以下法为主,证明了之前对于病机脉证的认识;水气篇里有麻*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初起在表以麻*剂为主,*芪剂为辅,如防己*芪汤、防己茯苓汤,均为扶正温阳益气之法;附子剂哪个篇里面最多——湿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这篇里面最多,这篇其次是初起用麻*剂,麻杏苡甘汤、麻*加术汤。附子古代主要用来治疼痛的,痛是附子的一个关键指征,因此历节病、寒疝腹痛均重用附子乌头。且湿病以汗法为主,麻*加术、麻杏苡甘、防己*芪汤全是要出汗的,包括桂枝附子、甘草附子,每一条后面都告诉你吃完药出汗,这是典型的汗法。从方剂角度可以推知湿邪病位较深,如《金匮要略》中雾伤皮腠、湿流关节。水气病在组织间隙里,阳气不足,痰饮病阳气未衰在组织外。湿邪聚集在骨节内更深。湿邪的阳气是很虚的,所以有浮肿,小便不利,附子量大。水气病其次,痰饮病又其次。

2.3附子剂和麻*剂鉴别

要鉴别附子剂和麻*剂的关键点在于“脉浮数者当发其汗,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实里,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汗法、下法导致身重心悸,其实就是水饮凌心的表现。身重跟水的关系很大,不敢用发汗法的这种情况,为什么——尺中脉微,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另一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告诉我们鉴别的是什么:无少阴证者。

然而尺中脉微里虚不能用麻*并不是绝对的,当慎用。用时麻*需加附子、红参、山萸肉顾护元气为其保驾。

因为桂枝剂、*芪剂都很安全,最需要鉴别的就是麻*和附子剂,他们之间的鉴别点抓住。可能导致循环衰竭,“汗出则厥,筋剔肉瞤,此为逆也”。

3其它补充

我们看舌相时,有些人就是胖大舌没齿痕,自己都觉得舌头大笨拙,但是牙齿没给压出坑来,感觉有很多水在里面就是没有齿痕,可能水在细胞之内,是细胞水肿。有齿痕说明什么问题——组织间隙里的水,一压水就被挤到别的地方去,这可能就是水气。而痰饮的舌像,我认为尚不能充分变现出水的特征,因为还比较局限,因而随正气与水饮的进退而定。

治水肿勿忘己椒苈*丸,史老之前治的一个心衰的患者就是用己椒苈*丸,当然也和上别的方子。当时看患者舌头红舌苔*大便还不通,这种情况光用真武汤、用参类的、附子是不行的。上面火太大了。

木防己汤寒热并用——水饮的病都是寒证,木防己汤中的石膏让人很难理解。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面色黧黑是阳虚日久才能导致的水饮上泛,虚心下痞坚是心阳所致,其人喘满亦为阳气不足。理应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却加石膏茯苓芒硝?其实也是寒热错杂,既有水湿又有燥火。这个病人可能属于久湿郁而化热,热又伤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