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关于肺结核的病因: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结核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药菌发展而形成,也可由于在人体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结核药而较快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即获得耐药菌。耐药菌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影响疗效。
临床表现①——症状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主)、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②——体征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肺结核的检查有以下六项:
通过以下检查结果均可以诊断为肺结核
1.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沉增快。
2.痰结核菌:采用涂片、集菌方法,抗酸染色检出阳性有诊断意义。也可行结核菌培养、动物接种,但时间长。结核菌聚合酶联反应(PCR)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核菌素试验:旧结核菌素(OT)或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强阳性者有助诊断。
4.特异性抗体测定:酶联吸附试验,血中抗PPD-IgG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5.胸腔积液检查: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与癌性胸腔积液鉴别时有意义。
6.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为诊断肺结核的必备手段,可判断肺结核的部位、范围、病变性质、病变进展、治疗反应、判定疗效的重要方法。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缩短传染期、降低死亡率、感染率及患病率。对于每个具体患者,则为达到临床及生物学治愈的主要措施,合理化治疗是指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1)早期治疗一旦发现和确诊后立即给药治疗;
(2)联用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与确保疗效;
(3)适量根据不同病情及不同个体规定不同给药剂量;
(4)规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方法,有规律地坚持治疗,不可随意更改方案或无故随意停药,亦不可随意间断用药;
(5)全程乃指患者必须按照方案所定的疗程坚持治满疗程,短程通常为6~9个月。一般而言,初治患者按照上述原则规范治疗,疗效高达98%,复发率低于2%。
切记!肺结核患者服用药物,必须要遵循规律足量原则,否则会前功尽弃,病情更加严重。
肺结核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肺结核的管理服务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及推介转诊对辖区内前来就诊的居民或患者,如发现有慢性咳嗽、咳痰≧2周,咯血、血痰,或发热、盗汗、胸痛或不明原因消瘦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填写“双向转诊单”。推荐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核病检查。1周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是否前去就诊,督促其及时就医。加强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各地要落实密切接触者筛查,切实减少二代病人,降低传染风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上级专业机构密切接触者筛查通知要求,询问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及时登记填报相关信息。对可疑的密切接触者,应及时筛查和推介转诊。(二)第一次入户随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上级专业机构管理肺结核患者的通知单后,要在72小时内访视患者,具体内容如下:1、确定督导人员,督导人员优先为医务人员,也可为患者家属。若选择家属,则必须对家属进行培训。同时与患者确定服药地点和服药时间。按照化疗方案,告知督导人员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的填写办法、取药的时间和地点,提醒患者按时取药和复诊。
2、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告诉患者及家属做好防护工作,防治传染。
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4、告诉患者出现病情加重、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诊。
若72小时内2次访视均未见患者,则视结果向上级专业机构报告。(三)督导服药和随访管理1、督导服药(1)医务人员督导:患者服药日,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直接面视下督导服药(2)家庭成员督导:患者每次服药要在家属的面视下进行。2、随访评估
对于由医务人员督导的患者,医务人员至于每月记录1次对患者的随访评估结果;对于由家庭成员督导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患者的强化期或注射期内每10天随访1次,继续期或非注射期内每1个月随访1次。
(1)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有则紧急转诊,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对无需紧急转诊的,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包括服药是否规律,是否有不良反应),询问上次随访至此随访期间的症状。询问其他疾病状况、用药史和生活方式。
3、分类干预
(1)对于能够按时服药,无不良反应的患者,则继续督导服药并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2)患者未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嘱服药,要查明原因。若是不良反应引起的,则转诊;若其他原因,则要对患者强化健康教育。若患者漏服药次数超过1周及以上,要及时向上级专业机构进行报告。
(3)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要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
(4)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复诊。
(四)结案评估
当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对其进行结案评估,包括:记录患者停止治疗的时间及原因;对其全程服药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和上报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同时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转归评估,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是否前去就诊及确诊结果。
1、临床表现不明显:5岁以下婴幼儿咳嗽反射弱、不咳痰,症状较成人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2、病原学采样方式不同:儿童不会咳痰,需要通过胃管吸取胃液进行病原学检测;
3、缺乏儿童肺结核治疗医生:我国一直面临“医院不熟悉儿童,医院不熟悉肺结核”现状,这也是我国目前着重加强的环节,自年起我国每年都开设有儿童肺结核诊治培训班。
治疗是最好的预防
控制治疗传染源很重要。只有积极治疗结核病人,减少了肺结核病患者数量,传染给其他人的几率就会变小,患肺结核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