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济专家国医大师师承弟子张正杰大夫的从 [复制链接]

1#

中医几千年的流传,离不开家传和师承这两条道路,而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国医大师李振华师承弟子张正杰的从医之路。

幸遇恩师

年秋天,经人介绍,我第一次来到李老家中,简单的装修和朴素的家具,让人很难联想到这就是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的居所,那时的我正处在艰难的抉择时期,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本就不宽裕,奶奶患上胃癌,母亲得了胸膜炎,大笔的医疗费使得我家债台高筑,当时我虽然已经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但是上了两年便因家庭困难而退学,父亲不想让我就此荒废,辗转来到李老家里拜访,李老得知我的情况后说:“我坐门诊的时候,你就跟我实习,其他时候到药房去工作,学点中药知识,这样每月不仅可以免除实习费,还能有点基本的生活费。”就这样我开始了真正的中医之路。

颠覆观念

我原来对中医的理解就是效果慢,不能治愈大病,是西医的补充医学,自从跟李老学习以来,这种观念彻底改变了。

发烧患者常常一剂退烧,咳嗽患者三剂全愈,疗效不比西药慢。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胃癌前期病变,现代医学也认为胃粘膜萎缩是不可逆转的,然而,李老治愈了上千例患者,而且凡是经过李老正规治疗的,没有一例转成癌症的。

一直到现在,每天早晨六点我都要背诵中医经典,去年背了一年的《*帝内经》,今年开始要下功夫把《伤寒论》再通背一遍。这些习惯也是深受李老的影响,李老说:“中医学博大精深,必须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我认为中医要学好,一定要记住三点:重师承、重临床、重中医经典。

医案医话

临床上治疗过一例眼皮肿大的病人,印象很是深刻,用了健脾祛湿的药无效,调了方子也没用,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就去找李老,李老看看我开的方子,原方未动加了一味中药——荆芥8g,病人一剂见效,三剂痊愈。我十分不解,李老说:“回去翻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四大经典虽然能熟读背诵,但是完全做到活学活用,仍需明师指点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病人无数,阅病人无数不如有高人指路啊。

通过跟李老五年的学习,后又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多年的临床经验反而让我越来越敬畏中医,知识越学越多,越学看病越谨慎,我现在治疗常见病,感冒发烧常一两剂药,咳嗽三五剂即可治愈,女儿感冒也都是用中药治疗,这几年我的目标是深挖治疗常见病,当治疗常见病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思路应该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寄语

中医文化很深,但是再深也要坚持下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医的简便廉验,中医之路很长,但是再长,我们这批青年医师也要承担起来并传递给下一代人。中医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而星火不断的根基所在。

最后与大家分享李老要求我们务必背诵的一段文章: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代药王孙思邈)

张正杰内科

主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卫生厅主管的养生杂志《百岁养生》中医养生顾问。先后发表论文15篇,科普文章30余篇,合编著作7部。

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如咳嗽、鼻炎、荨麻疹、高脂血症、痛风、心脏病、头晕头痛、关节炎、痤疮、乳腺增生、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积液、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胃肠病如顽固性口腔溃疡、咽炎、食道炎、各种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神经衰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肥胖等疑难杂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