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至年我国北方地区真菌性角 [复制链接]

1#

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年第6期

真菌性角膜炎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感染性眼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3,4,5]。其临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致盲性角膜病之一[6,7,8]。因为其菌谱分布具有地域性,且会随生活条件、气候等因素产生变迁,所以对某一地区内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特征进行连续性回顾,对该地区的临床医师将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3,5]。本研究通过回顾近10年菌谱分布、药物敏感性数据,以期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年1月至年12月于首都医科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疑为真菌性角膜炎,并送检真菌培养的患者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及其变迁。

二、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

疑为真菌感染的角膜标本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dextroseagar,PDA)斜面固体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置于28℃、40%湿度下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3~10d后,分离阳性标本中菌落至PDA平皿(天津金章公司)。对丝状真菌菌落行小培养法种属鉴定,鉴定依据为肉眼菌落特征、小培养后光镜下菌丝及孢子特征。对酵母样真菌行生化反应鉴定法,采用API20CAUX酵母菌鉴定卡(法国BioMerieu公司)鉴定至种水平。挑取纯培养菌落配置2.0麦氏浊度菌液,分装至鉴定卡,与既往研究中的方法一致[9,10,11]。

三、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将真菌菌落挑至生理盐水中,制成麦氏浊度为0.5~1.0的均匀菌液。将菌液均匀涂布于PDA平皿后,贴上Neo-Sensitab药敏纸片(丹麦Rosco公司)。试验药物包括:那他霉素、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28℃、40%湿度下培养24~48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判定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抑菌圈指真菌生长被完全抑制的环形区域,判别标准见表1[9]。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应用卡方检验,阳性率及构成比的年度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例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例,阳性率为26.1%,共分离出真菌株,其中1份标本分离出2种真菌。共有株真菌鉴定出种属,涵盖29属40种;未鉴定出菌属的真菌占1.2%(17/)。男性及女性患者标本的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6.8%(/)和24.8%(/)。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7∶1,年龄为11d至95岁,平均(49.0±16.9)岁。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的例患者中,儿童(≤14岁)22例,阳性率为8.7%(22/);青少年(14岁且≤20岁)16例,阳性率为11.3%(16/);成年人(20岁且≤60岁)例,阳性率为29.6%(/);老年人(60岁)例,阳性率为21.0%(/)。成年患者最多、阳性率最高,占总阳性标本数的77.7%(/)。

二、真菌培养阳性率随时间的变化

各年真菌培养阳性率变化见表2。年度阳性率变化为下降趋势(r=-0.,P=0.)。按时间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前、后5年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9.3%(/)和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P=0.)。

三、真菌种属分布及变化

1.角膜真菌种属分布:

角膜感染真菌以丝状真菌为主,占97.6%(/),酵母样真菌仅占2.4%(25/)。角膜真菌种属分布见表3,前3位常见菌属依次为镰刀菌属、曲霉属及链格孢属,共占真菌总数的84.8%。

2.真菌种属随时间的变化:

前后5年真菌种属分布比较见表4。镰刀菌属、无孢子群的比例下降,曲霉属、链格孢属及其他少见种属的比例上升。前、后5年丝状真菌构成比分别为98.5%(/)和96.5%(/),酵母样真菌构成比分别为1.5%(12/)和3.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3个常见种属随月份的比例变化见图1。

四、真菌药物敏感性

1.药物敏感率:

不同药物敏感情况见表5。

2.常见种属真菌的药物敏感率:

常见种属真菌的药物敏感率见表6。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为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炎[1]。其菌谱特征具有随地域、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影响因素多[2,8,9,12,13,14]。连续回顾地域性真菌菌谱特点及变迁,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3]。

本研究例患者绝大部分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分析结果对我国北方地区特征的针对性较强。研究发现,丝状真菌依旧是我国北方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真菌,成年、男性为主要患者群,这与多地区研究及我院既往研究结论相一致,并与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依然以角膜外伤为主有关[2,3,4,7,9,11,12,13,15]。前后5年比较发现,丝状真菌的比例下降,而酵母样真菌上升,其原因可能与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后,眼表菌群失调,酵母样真菌的易感性增加有关[7]。对于相对少见的酵母样真菌的角膜感染,应引起临床医师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