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品艾灸治百病绝对是震撼人心的名篇 [复制链接]

1#

第四章内科杂病

1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由风邪侵犯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恶寒、喉痛等全身不适的症状。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论即包括今之感冒。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禀赋不强,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或起居不慎,劳汗当风,外邪入侵体内,客其身形伤肺卫而致病。此正如明·张景岳指出,“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为“虚邪贼风”,若不“避之有时”,体虚之人遇之,两虚相得,客其身形伤人致病。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为督脉俞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可疏散表邪,解肌清热,调和营卫;风门、肺俞皆为膀胱经俞穴,风门又与督脉交会,可泻热邪,散风邪;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能宣能散,可祛风宣肺。

施艾条回旋灸法,每穴施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灸至皮肤红晕或呈鲜红色为度;亦可施艾条雀啄灸或温和灸,方法同上;或施温灸盒灸,每次施灸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公共场所。

避风寒,适当增加衣物。

不可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宜清淡,不食油腻、辛辣之品。

小贴士

预防流感灸,取穴足三里。施温和灸,每次灸20分钟,每天灸1次,连灸3天。

2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咳为有声无痰,嗽为有痰无声,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清·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其临床多表现为:①外感咳嗽,起病急、多干咳、咽痒或痛,后有少痰,可伴发热、恶寒、流涕、头身痛等;②内伤咳嗽,病程长,反复发作,咳痰,或有喘怠,或秋冬季重,春夏季轻,严重者可常年咳嗽。

中医认为,其病因可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多为六淫之邪,如《河间六书》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此咳嗽多发病急,咳声较大,痰多先稀后稠,颜色也由白而*,咽喉痒痛。内伤咳嗽多与肺、脾、肾有关:肺失肃降,气无所主;脾虚湿停,聚而成痰;肾虚摄纳无权,此亦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言:“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咳不甚”。表现为病程长,反复咳嗽,痰多,往往秋、冬季加重,春、秋季减轻。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肺俞为膀胱经俞穴,又为肺之背俞穴,可宣肺止咳,调理肺之气机;肩井为足少阳经俞穴,可祛除风邪;期门为肝经俞穴,又为肝之募穴,且为肝经和肺经相交,《采艾编》曰:“伤寒过经不解,此为预防要穴”。

可施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5~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或艾炷非化脓灸,每穴施灸4~6壮,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冬天注意保暖,避免风寒。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3咯血

咯血是指咳嗽吐痰时,咳出血液并痰少血多。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加剧,痰中带血,或痰血兼行,或血多痰少,或夹杂痰沫气泡,血色鲜红;可伴有头痛寒热;或干咳少痰,口渴鼻干;亦或身体虚弱,体乏无力,怕冷心慌等。《*帝内经》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疮疡咳唾血”。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郁久化热;或外感热邪,热灼肺金;或肺热壅盛,燥邪伤肺;亦或过度疲劳,肺气阴阳两伤,而劳伤化热伤肺;又或心肝火热,肺受火灼而咳血。《医学正传》说:“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有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颈百劳:项后大椎上2寸,旁开1寸。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俞穴,可调气机,降肺气,又可清热降火,凉血止血;颈百劳为经外奇穴,位于夹脊和膀胱经之间,可清热疏外邪;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可宣肺化痰;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俞穴,可宣肺止咳,降逆化痰。

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施灸5~15分钟,每日施治1次,每5次为1疗程;艾炷非化脓灸,每穴施灸6~8壮,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

注意保暖,避风寒。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及烧烤食品。

劳逸结合,勿过度疲劳。

4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其中“哮”是指喉中有痰鸣声,“喘”是指呼吸急促,气短不足以息。在临床上两者多同时出现,故常并提。临床多表现为胸部憋闷,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呼吸延长,甚至张口抬肩,不得平卧;可伴有咳嗽、咽痒、胸闷、烦躁等。《太平圣惠方》曰:“诸脏之气,上冲胸中,壅滞不通,故令上气喘急也。”《医学正传》亦曰:“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外感风寒之邪,邪内侵肺,以令肺气不宣;或饮食不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七情不调,情志内伤,影响肺之气机;亦或肾虚不纳气、久咳伤肺等而致。《丹溪心法》曰:“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大椎为督脉俞穴,又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可宣通肺气,泄热平喘;风门、肺俞皆为膀胱经俞穴,肺俞又为肺之背俞穴,故二穴可调肺利气,祛风止喘;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会之穴,可理气宽胸。

可施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5分钟,每日治疗1~2次,每5次为1疗程;可施温灸盒灸,每穴灸20~25分钟,每日治疗1~2次;亦可艾炷隔姜灸,每穴灸4~6壮,每日治疗1次;还可采用瘢痕灸,每次选取1~2穴,用半个枣核大小的艾炷,灸5~9壮,隔日灸1次,灸3次为1个疗程。

注意气候变化,注意保暖。

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灰尘、烟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不吃刺激性食物及鱼腥海味。

5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中医称之为“肺痨”“痨瘵”“骨蒸”。临床表现为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容易发怒、惊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夜卧盗汗,上午精神好,下午低热烦躁,两颧发红,咳嗽少痰;女性可有月经不调或闭经;男性可有遗精、早泄。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正如《丹溪心法》所说:“痨瘵主乎阴虚”。尤其当前年轻人,情意绵绵,情思不遂,郁结日久,思则伤脾,子病累母,则导致肺失肃降,肺阴亏损,渐成痨瘵;亦或平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遇事郁闷难以释怀,郁闷日久化火化燥,久郁成痨;亦或身体虚弱日久,气血两虚,受外邪,阴阳乘错,出现骨蒸盗汗,形体消瘦,渐成痨瘵。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腰眼: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膈俞、肝俞、脾俞、肺俞、膏肓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俞穴,膈俞又为血会之穴,可以活血、凉血、止血;肝俞、脾俞、肺俞又分别为肝、脾、肺之背俞穴,可以补肝脾,养肺阴,益肺气;膏肓可补虚强壮、止汗;腰眼为经外奇穴,腰为肾之府,可补肾益肺。

可施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或艾炷灸,艾炷为麦粒大,每穴灸3~5壮,每周治疗2次;亦或温灸盒灸,每穴施灸20~2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起居有序,生活有条理。

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不随地吐痰。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戒烟酒,远房事。

6肺气肿

肺气肿是西医病名,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和气道的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伴有气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早期多有久咳不止,并有气短、气急、咳嗽、咳痰,体乏无力;严重时呼吸急促,胸部膨满,甚至呼吸衰竭,呼吸减弱,可伴头痛、发绀、嗜睡、肢体浮肿等。其隶属于中医学“肺胀”“喘咳”等范畴。《金匮要略》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诸病源候论》亦指出:“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母病及子”,湿邪上犯而致肺气不利;或平素体弱,卫外不固,湿邪束表,令肺气不宣;亦或疲劳汗出,肺之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病发。《丹溪心法》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大椎:前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大椎为督脉俞穴,又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可清热,疏解外邪;风门、肺俞皆为膀胱经俞穴,风门可疏风宣肺;肺俞又为肺之背俞穴,可调理肺脏功能,宣肺平喘;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会,可宽胸利膈,降气逆。

可施隔姜灸,取枣核大小的艾炷,每穴灸4~5壮,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或取温灸盒灸,每穴施灸25~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注意气候变化,适时添减衣物。

饮食有节,忌辛辣、肥甘及过咸过酸食品,忌烟酒浓茶。

7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此病是冠状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沉着,动脉壁形成了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梗阻,影响了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缺氧。临床多表现为胸中闷塞,心前区绞痛,心悸、气短,并可放射至肩臂内侧,甚至心痛彻背,多在受寒、劳累和情绪激动后发作;严重者甚至肢冷、汗出、面色发青。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较为多见。本病隶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痛,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七情不调,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令心阳痹阻;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上犯心胸;亦或素日体虚,劳心过度,心血受损,胸中血运失畅;又或肾气不足,不能鼓舞其他内脏之阳,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致。《金匮要略》曰:“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医碥》亦曰:“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中脘、气海皆为任脉俞穴,任脉又称“阴脉之海”,膻中又为心包络经之募穴,为气会之穴,能宽胸、宁心、理气、化痰;中脘为腑会之穴,又为胃之募穴,可健脾胃,补气血,通经络;气海可益气和血;心俞、膈俞皆为膀胱经俞穴,心俞又为心之背俞穴,可理气、活血、化瘀、宁心;膈俞又为血会之穴,可宽胸降逆,补血化瘀。

可施艾条温和灸,每穴各灸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亦可温灸盒灸,每穴施灸20~2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忌烟酒。

劳逸结合,可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

生活有序,保障睡眠。

保持乐观,忌忧思恼怒。

8胸膜炎

胸膜炎是指致病因素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临床多表现为胸痛或胸胁疼痛,呼吸不畅;伴有咳嗽或干咳少痰、寒热往来、气短难卧等。其隶属于中医学“胸痹”“悬饮”范畴。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肺气素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与体内痰湿交结,闭阻胸胁,阻遏经络;或病程已久,脾肾阳虚,胸阳不振,水湿停滞胸胁,潴留成饮;亦或热邪伤阴,阴液津枯,胸痹血瘀或阴虚内热而致此病。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肺俞为膀胱经俞穴,为肺之背俞穴,可宣肺止咳,清肺热,降肺气;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会之穴,可宽胸、理气、化痰。

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温灸盒灸,每穴施灸20~2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品。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