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极拳,你读懂了吗 [复制链接]

1#
推荐阅读经典原创文章:雪中春信和鹅梨帐中香,谁更好?(能助睡眠吗)

练了多年太极拳,觉得太极拳应该这样去理解。望广大好友评判。

1.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主要的功能是技击。不是用来健身的。技击的练法就要有和散打一样的对抗性训练。当然,练技击过力,不但不会健身养生,可能还会伤身。这和竞技性体育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运动员受伤的比比皆是。


  2.养生太极拳其实就是把太极拳体操化了。体操化了的太极拳严格上来说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了。把练养生太极拳的和练武术、散打的相提并论,看谁更能打,这是在糟蹋太极拳。


  3.太极拳体操化,有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全民健身。所以应该有很大功德。但同时也撕下了一些“太极大师”们的伪装。其实拳师们应该勇敢地坦诚:你练的是健身太极操,还是武术太极拳。也好让你的弟子及早发现,自行判断是不是他想要学的,以免将来你的弟子最后会伤到你。其实学拳者也应该明确到底想练武还是想健身。二者很难兼得。付出不同、择师不同,结果也不同。


  4.武术太极拳和健身太极拳不是一回事。大师们混淆这两个概念赚了很多钱。因为想拜师练功夫的人多,只想养生而拜师的人少。武术有体用兼备的说法不假,但用是主体,养生只能是副产品。当今想通过养生的练法和付出就能练得出真功夫的人不少,练几天太极拳就想成名成家,功夫了得。那是功利心,不可能的。


  5.师傅其实就是教练。教练多因年龄大了,身体素质差了而不比学生厉害。为了尊师而把师傅盲目推崇到大师级别,功夫天下第一,那就是害他。所以害“大师们”的凶手极有可能是他们的学生或是大师们自己。比武和竞技一样,都有数量级的分别。不承认这种差别就是对中国武术的神化。太极拳被神化的恶果已经显现了,把大师们捧上神坛又摔入谷底即是。


  6.大家都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把中国传统武术分成内、外家本身就是个错误。误导人们以为内家比外家更厉害。其实真正的练家都懂得:功夫不分内外家,得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技法、对抗,一样不能少。开始就想练就什么内家功夫,什么四两拨千斤,那是好高骛远,根本不可能。太极、少林、武当、拳击、散打等都是武术的内容,功夫无优劣,武者有强弱。


  7.内劲,丹田,内气,害人不浅。发力是肌肉发力,与筋无关。古代的“筋”就是指肌肉。什么筋骨力,是臆想。筋与骨都不会有力发生。丹田就是指腰跨部位,丹田内转不能产生什么内劲。至于内气,不存在。大力胜小力,一力降十会是真的,过去的武林豪杰,都是力大过人。七分功力三分技巧,不增强体能、技法、对抗性训练等功力练习,比武只能挨揍。


  8.太极讲放松。放松没错,但从放松中获得功夫则不可能。放松只是状态,不会因为放松好了就会有什么内劲发生。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一强调放松就无所适从。因为从放松入手则是舍本求末。因为师者不想说或者说不清力从哪来,就以放松应对。还增加了神秘感。


  9.如何运劲、发力,众说纷纭。劲就是力,提法不同,但都是肌肉发力。发力无论太极还是散打没有分别,都是追求整劲。人身上哪部分发力是关键。人身最大的肌肉群是两条大腿、其次是腰背肌、最小的力量是手臂肌肉。人的本能反应是手臂发力,所谓招架之功。反应最快。但手臂发力时手臂无法放松。如果腰背脊转动催动肩肘手臂发力,则腰背肌之力明显比手臂力量大,腰发力注意力在腰上则手臂自然就松开了,此时腰无法放松。两条大腿交替蹬地发力可以导致腰胯转动再催动手臂发力,此时注意力在脚上,也就是力起于脚。这时感觉全身已经松沉到脚上了。脚蹬、腰跨转动催肩,带动手臂发力。这就是整劲。脚蹬腰转一寸而发就是寸劲。半寸、一厘米呢,就是不动之动,其实还是动,小而已。你的力究竟来自于何处自己心里清楚!不能妄称内劲、丹田力、筋骨之力。


  10.杨式太极中的十字非常有用。脚蹬导致十字转动,这种假借法对于出整劲非常有效。但要避免脚蹬腰不转,即重心平移发力。如双手前推。重心极易被牵引导致前倾。现在这样的动作太普遍。我认为是错误的。


  11.脚蹬的力如何直接传到手上。脚蹬、腰转、手臂保持不动握拳打在墙上,拳面顶在墙上脚蹬加力。这时脚蹬之力就直接到拳面上了。然后,腰来回转动,拳面不断地击打墙面,你会发现脚不能太用力,否则拳面受不了。试着让这种发力机制变成本能,整劲就出来了。开始劲很小,勤加练习会发生质变。不知不觉中你的脚和手联上了,其实脚和很多部位都能联上。从脚到手,你想过腰吗,没想,这就是空腰。你一想腰,力就断在腰上。


  12.放松还重要吗。综上所述,放松真的不是着眼点。意念放在脚上或者腿上,意念自然沉下去了。手臂、腰跨感觉都松开了,其实是顺随了。这才能够有一动就是脚发动,一动无有不动。不能用先天和后天来分别,只能是本能反应和训练反应的区别。整劲确实需要不断地习练而得。


  13.有人讲意念力,呼吸力,不存在的。有些人讲的一些理由很苍白,我不想多说。但呼吸很重要。提高人的素质的几大要素:吃的、喝的、吸的。即营养、水分、氧气。其中氧气很重要,血氧浓度是保证肌肉正常工作的基础。缺氧即生病。缺氧是万病之源。体育运动都重点讲不要憋气。其中深呼吸就是增加氧气供应量。憋气是我们发力时习惯性动作,不信你试试,当你下蹲时,当你在单杆上往上拨时,当你用力举重物时,是不是瞬间憋气。要呼吸不要憋气。这需要专门训练。


  14.内功存在。因为内功不足容易造成内伤。人体胸腹之间有胸膜,胸膜乃肌肉也,很薄,但人呼吸发力的时候它在上下运动。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胸膜损伤。如胸膜炎、胸膜积水等。重者危及生命。所以练时要循序渐进。目的就是把胸膜肌肉练厚,经得起冲击。内功的另一内容是增大心脏的抗力。逆腹式呼吸,吸气时逆腹胸膜上移确保胸腔体积不变或变小,但肺吸气时体积变大而相应压缩心脏。心脏得到抗压的锻炼。因此逆腹式呼吸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切记!!


  15.太极的圈和点。打太极拳用手臂划圈是错误的理解。练太极拳时,手臂上或者身上某个部位与对方接触的点就叫太极点,这个点是变化的,今天在小臂上,明天可能就在肩背上,用点控制对方只能走弧线。用弧线控制对方的重心,用太极点去揉动对方,让其东倒西歪。这就实现了触处成圆,这个点走的弧才是太极的圈。太极拳属于微小运动。顺着对方的劲揉走就是引进落空,能揉住对方就是拿住,就是粘沾劲。太极点能遍布全身就是浑身都是手的境界。


  16.四两拨千斤。不是以小力胜大力。只是以横破直来改变对方的进攻方向,是合力。其实横破直是人的本能,而以力顶力,在实际技击中很难发生。


  17.太极拳套路比赛,套路的花样翻新绝对是太极拳舞蹈化的具体体现。真正练武术太极拳的不会在套路上下太多功夫。套路打千遍,不如一技练一万遍。正所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套路只是门派的招牌。太极拳冠*只能说明你舞的真好,耍的真溜,没人信你真的能打。


  18.用意不用力。是玄学。用意不假,不用力是误导。它的本意是说不要用手臂等本能的招架之力。要用从两条大腿上发出来的身体上最大的力。要用整劲。这种用力需要长期练习动力定型。怎样用意,就是用意在脚在腿上,在力源上。不能在腰上,腰是可以发力的,但不是最大的力。腰只是传动轴,所以才有腰似车轴。


  19.再说整劲。煽耳光用手臂之力足已,健身转腰甩手用腰转之力够了。打乒乓球的提拉是典型的整劲运用。整劲是武功中最佳的发力方式,但局部之力它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所以说该用哪的力量就用哪的力量,无所谓对错。所以我们不能说用腰发力就不对。用腿发力就对。各家有各家的擅长。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认知都不一样。


  20.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修在自己。师傅的东西不能改那是唯师唯上,是对师傅最大的不敬。没有发展的传承不叫传承。只有在散打对抗训练中运用太极之理,太极拳才能真正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推荐阅读:坚果中的香奈儿,异香扑鼻,很多人估计都没见过

推荐三个有趣有情怀有智慧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