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追寻永春湖洋一位归侨拓荒者的历史足迹 [复制链接]

1#
追寻永春湖洋一位归侨拓荒者的历史足迹

作者‖郑其岳

近些年,在我的老家湖洋镇抑或永春县的其他地方,不少农民又重新在山地里种上柑桔,而且大都规模经营,不再小打小闹,少则数十亩,多则几百亩,俨然一个个农场主的架势。在现今社会什么都“求大”的趋势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似乎更是隆重上演。我估摸着柑桔发展的重燃“战火”,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改变或者颠覆了十多年前整个湖洋乃至永春的柑桔,因为*龙病的危害几近全*覆灭的境地,全国著名的芦柑之乡的美名不至于从此埋没,似乎又渐渐地恢复了生机。谁能忘记,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零年代初期,体现在湖洋乃至整个永春的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发荒山的热潮,远山近山,高山低山,大部分都被郁郁葱葱的柑桔所占据,不少农民因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家乡人无以伦比的勤劳与智慧时常激荡着我的心灵,彼时我先后在家乡中学任教和县委报道组工作,山地的综合开发成为我书写文学作品和新闻的重要题材,其中甚至有两条新闻登上《福建日报》的头版头条,并配发编辑部的短评,作为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当然,散发着柑桔气味的还有不少文学作品,见诸多种报端。湖洋的山地柑橘发展之所以执全县的牛耳,主要是社(镇)办柑桔场的引领作用,而究其源头却是上世纪50年代“石鼓尖华侨垦植场”的柑桔种植开了先河,让人所看到山地所蕴含的价值故事。这个垦植场的创始人就是郑启存先生,他是湖洋镇龙山村人,与我同村,是许多人尊敬的长辈,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存叔”。

01

存叔居住在龙山村溪口角落的连排红砖厝,这是他年从南洋回乡于翌年建造的家,为村里屈指可数的顶级闽南式红砖厝,两层楼房,典雅气派,为早期农村大户人家的样板。由于我家住的是土屋,记得以前去他家,踩在红砖地上也是小心翼翼的,虽然他家里人大都有一种热忱好客的亲合力,但骨子里蕴含着一种大户人家的气韵,使我的内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存叔最小的女儿居住在厦门,去年为追寻她父亲生前拓荒的历史足迹,特别是那些尚未为人所知的创业和生活故事,专门建了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