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1.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鼻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加湿和净化的作用;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路;喉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内含声带)等构成,环甲膜连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当发生喉梗阻时可进行环甲膜穿刺。
2.下呼吸道:由环状软骨以下的气管、主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组成,是气体的传导通道。右主支气管短、粗、直,异物或气管插管易进入右主支气管。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肺狭长,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宽短,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三、肺泡
肺泡内表面有一层上皮细胞,由两种细胞组成: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Ⅰ型细胞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其功能为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稳定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有关。
四、胸膜腔
由脏层和壁层胸膜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无气体,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胸腔内为负压,胸膜腔内压约为-10~-8cmH2O。
五、肺的呼吸功能
.肺通气: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
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使肺泡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形成气压差,气体吸进或排出肺泡。
2.肺换气:指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正常的肺换气功能有赖于空气通过肺泡膜的有效弥散,充足的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恰当的通气/血流比例及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可确保肺泡膜的有效弥散。
3.呼吸功能调节: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而呼吸调整中枢位于脑桥。CO2是维持和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化学因素,其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尤其是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