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能比屠呦呦更早得诺奖,国之瑰宝,结局带 [复制链接]

1#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人们感到赞叹、自豪、鼓舞的同时,一个从未被遗忘的名字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他研究的乙醚杀菌法让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至今为止医学上共有10大种类病原微生物,他是发明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的中国人,也是被认为此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他是“衣原体之父”,他是“东方巴斯德”,他是来自百年湘雅的汤飞凡,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系。年8月10日,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冒着失明的危险,将沙眼病毒接种到自己的眼睛里。他的努力付出,结束了长达几十年关于沙眼病原的纷争,挽救了无数人的视力甚至生命,他是世界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第一人,被世界医学微生物界奉为“衣原体之父”。

当代中国鲜有人知道他,他的名字被埋在历史的尘沙里,封存了几十年。当终于有人说出真话的时候,凡是听到他的故事的人,无不为故事里的豪情与悲伤所感动。历史再次得到印证,有些人是不会轻易被遗忘的,洗清历史长河中的污泥浊水,那如金子般闪亮的名字,自会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他是“预防医学领域里一位顽强的战士”、“他的国家的优秀科学公仆”、“一个必须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中国人”,“人类的朋友”。

01少年有梦,立志学医成为“东方巴斯德”

有的人生来就是带着使命的。年,湖南大旱,饿殍遍野。7月23日,汤飞凡在湖南醴陵出生。在当地,汤家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望族。汤飞凡的父亲设馆教书,勉强维持生计,他十分重视教育,汤飞凡12岁时便受命离家,只身来到长沙读书。虽然已跟随二哥考入一所工业学校,但自小目睹乡村父老贫病交加的汤飞凡,被内心的使命感驱动,毅然从工业学校中途退学,成为湘雅医学院的首届学生。

7年寒窗之后,原湘雅医学院第一届30名学生中只剩下10人,其中出现了两名中国医学界的泰斗,除了汤飞凡,还有与他同庚的内科名宿张孝骞。从湘雅毕业后,医院,在这里边兼任助教边从事研究。在协和的三年,他全面掌握了细菌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

细菌学起步很晚,发展也很艰难。现代人可能难以想象,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对身边的常发疾病还茫然无知,就连欧洲的王公贵族和知识界圈子也不例外,视传染病为“鬼魅”的“巫术”大行其道。对瘟疫和流行病的艰难探索,催生了以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和罗伯特·柯霍(RobertKoch)为代表的一代细菌学与传染病学的大师,他们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一大批重要传染病的致病细菌大白于天下。在这些人的带领下,19世纪末与20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是微生物学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02赤子之心,从哈佛回国发展医学教育事业

年,日本长崎爆发霍乱,柯霍的学生北里柴三郎先后发现了鼠疫和破伤风的病原菌,被人称为“东方柯霍”。年轻气盛的汤飞凡心头暗下志愿,立志要成为“东方的巴斯德”。这正是病毒学拓荒的大发展时期,经学校推荐,汤飞凡获得哈佛医学院的奖学金,而此时哈佛医学院的研究重点,正在从细菌转向更小的微生物——病毒,作为投身病毒学研究的中国第一人,汤飞凡适时地来到了哈佛,从此走上中国病毒学研究第一人的艰难之路。

在哈佛的三年,汤飞凡在病毒学的早期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包括用物理方法证明病毒是可过滤、能离心沉淀、能自我复制、可以寄生在细胞内获得生命的微生物,这些都是病毒的重要特征。他和合作者还研制出第一代微孔滤膜,用于测定各种病毒的大小。汤飞凡的天资、勤奋和对待科学研究的赤诚,被导师看在眼里,一再要求汤飞凡留下。优越的生活条件、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刚刚起步的病毒学研究、宽阔的发展前途,这一切都吸引着汤飞凡。在那时,国内中央大学医学院恰好在上海成立,师资十分匮乏,开办时,教师只有8人。院长颜福庆是汤飞凡过去在湘雅的恩师,来信召他回去。受到使命感的感召,汤飞凡义无反顾地听从了来自祖国的召唤。

年春,汤飞凡带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携夫人毅然回国来到上海,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的细菌学副教授。他马不停蹄地着手筹建细菌实验室,依靠简陋的设备开始细菌学研究。从年到年的8年中,汤飞凡在病毒的本质、研究方法学、牛胸膜炎病原学,以及沙眼病原学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这一时期汤飞凡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权威专著或教科书引为经典文献。仅仅几年的时间,在汤飞凡的手下就开创了中国病毒学研究,自此,在世界病毒学领域,中国开始占有了自己的席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细菌学的发展,医学的前进。

03白手起家,抗战中奇功,研制中国的青霉素

如果汤飞凡再赢得几年时间,以他对科学的赤诚和执着、严谨和敏感,在病毒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中,汤飞凡——“东方巴斯德”将梦想成真。

但抗日战争开始了,民族存亡之际,汤飞凡毅然放下了手中的科研,走出安静的实验室,辞去月薪六百两银子的雷氏德研究所的职务,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先后参加了战前医疗救护队,赴长沙筹建中央防疫处,最后跋涉到昆明,在那里重建战后防疫基地。从征地到建所,从筹集资金到购买器械,从征集人才到培训队伍,汤飞凡这一介书生,硬是在战火中干练起来。

国难当头,并没有什么人强迫他该做什么,也没有什么人要求他该做到哪一步,在战火烧到大后方的日夜轰炸之下,汤飞凡硬是带领众人在昆明创建起中央防疫处,成为中国大后方生物制品的唯一基地,为抗日战争立下不朽的汗马功劳。

汤飞凡心中怀有梦想,他要像美国纽约卫生研究所(NewYorkStateHealthLaboratories)那样,建成着眼于控制传染病的研究机构。在战时,国内血清、疫苗利润高涨,为了追求利润,不少生物制品蜂拥而上,加上监管处于无政府状态,使产品质量低下、鱼龙混杂。汤飞凡决心反其道行之,他对中央防疫处进行了大力整顿和改造,坚持设立检定室,严格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设立培养基和消毒室;统一供应试验用的培养基和消毒器材;设立动物室、菌苗、疫苗和血清室;参考国外,建立了技术管理制度。正是这次整顿,使中央防疫处的生物制品质量达到欧美同类产品水平,不仅为日后支持盟军在滇缅作战奠定了基础,也使战火中的昆明成为中国现代生物制品业的诞生地。

在战时,中央防疫处更有一项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培植和生产了品质很高、每毫升~个单位、每瓶两万单位的国产青霉素。这项产品不仅使中央防疫处名闻中国大地,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年,美国《科学》杂志撰文,用惊奇的口吻报道了这里的青霉素生产车间:“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台又旧又漏水的锅炉,每天用完还要对它进行修理;用过的琼脂要回收再使用,回收的设备是一只破船,放在湖里进行透析;没有商品蛋白供应,只能自己制造;胃酶用完了,从自养的猪胃中提取……”这个情景,是在抗战时期,在艰苦中崛起的中国生物制品业成长的写照,更是在汤飞凡的带领下,勇于担当抗日使命的中国防疫战士的写照,他们就这样一步步地做出了人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

自那以后,盟军注意到了在昆明的中央防疫处,并派专人考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防疫处的检定室被选为盟军指定的临床化验室,牛痘疫苗和其他疫苗和血清也不再越洋运来,而改由中央防疫处供应。正是汤飞凡所制定的严格生产规范和改进的生产程序,使中国供应盟军的疫苗万无一失。仅以狂犬疫苗为例,当时国外的疫苗接种后有万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出现严重反应,其中的四分之一死亡,但由中央防疫处供应盟军的疫苗,没有发生一例意外。

“抗战”胜利后,汤飞凡转战北平。带着胜利心情的他,决心在天坛旧址上,重建中央防疫所。没有资金,他用美国救济总署发放的救济面粉支付施工和设备的费用;利用美国医药援华基金会捐赠的小型青霉素制造设备,汤飞凡建起了抗生素室;以他的影响和号召力召集人马;没有试验动物,汤飞凡在西郊建起了试验动物饲养场,并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试验动物人才。在汤飞凡的率领下,以这个简陋的研究室为起点,发展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

从年开始,中国终于恢复了生物制剂的生产。在这一时期,他带领众人制成了10万支牛痘疫苗,扑灭了张家口一带流行的天花;还生产了预防结核的卡介苗、用于麻疹和肝炎的丙种球蛋白。依照汤飞凡的计划,待卡介苗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全国性接种,但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使这一计划落空。

04硕果累累,构建新中国卫生防疫长城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汤飞凡接受军委卫生部邀请,担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所长,兼任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年届五十余岁、在生物制品研究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经验的汤飞凡正大有用武之地,在他的带领下,两个所承担了全部牛痘疫苗生产任务。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在年,早于全球16年就消灭了天花,这对当时人口接近10亿的大国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在胜利的鼓舞之下,汤飞凡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他要完成一件中断了将近20年的夙愿,重新开始被他称为“毕生之役”的沙眼病毒的研究。

沙眼是人类非常古老的一种病,沙眼病毒伴随人类至少长达四千六百多年,是人类始终摆脱不掉的“恶魔”,被称为世界性的顽疾。中国更是沙眼的重灾区,患病率曾高达55%,在边远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甚至高达80%~90%,常有“十眼九沙”一说。沙眼之所以如此长时间难以对付,缘于沙眼病毒的奇特性,它比一般细菌小,比一般病毒大,加之沙眼常伴有其他细菌性眼疾,致使现代微生物学创始以来,对沙眼的病原却始终没有定论,成为微生物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微生物学界争议的是,沙眼的病原是细菌还是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名家又给出了误导。年,微生物学创始人柯霍从埃及沙眼病人的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杆菌,后人称它为柯-魏氏杆菌,由此开启了沙眼的细菌说。在这个细菌说的导引下,陆续发现了三十多种沙眼细菌病原,但后来被一一否定,虽然病毒说开始抬头,但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回答,致使沙眼的病原始终处于两种观点的角逐之中。病原不清,沙眼也难以根治。

年,正值汤飞凡57岁时,他再度开始了沙眼的病原研究。医院沙眼门诊工作,采集了例典型病例样品,对沙眼病程和包涵体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又利用恒河猴做沙眼的动物模型,一年多以后,终于首次成功地在动物身上找到了沙眼病原的包涵体。有了包涵体,病毒的分离工作才得以进行。汤飞凡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又一年过去了,结果无一成功,毕竟过去七十多年来,全世界科学家的无数次试验,也都这样失败了。失败的情绪在研究所内蔓延。

然而汤飞凡所想的不是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寻找出路。经过反复思考,他认识到过去重复他人的路可能行不通,决定找寻自己的方法。他认为,关键是在试验中首先考虑如何抑制病人样品中的细菌,同时还采用了鸡卵黄囊分离法。就这样,在经过数百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年8月10日获得了成功,在取来的标本的第八次分离试验,传过了三代分离之后,终于找到了沙眼病毒。汤飞凡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这株病毒就是著名的TE8。

为了慎重,汤飞凡又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确立了上述成果无误之后,于年10月,才把论文发表出来。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原,年,他命令助手把病毒滴入自己眼中,从而感染了沙眼,在其后的40天之内,坚持不做治疗,利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解决了七十余年来关于沙眼病原体的世纪之争。

汤飞凡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沙眼病毒研究热潮。利用汤飞凡的毒株,英国首先证实了汤飞凡的工作,从此沙眼病毒被世人称为“汤氏病毒”。随着对病原体的确立以及后续的系统研究,导致微生物分类学发生重大的变革,增加了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毒正式改名为“沙眼衣原体”。汤飞凡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做出了方向性与开创性工作,学术界公认他为“衣原体之父”。

正是汤飞凡的发现,才使人们认识到沙眼的传播病原、特性和传染途径,由此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使几千年来长期危害人类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最终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绝迹。在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之后,汤飞凡很快又分离出麻疹病毒和脊髓炎病毒。

20世纪的50年代,本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研究的黄金时期,以汤飞凡丰厚的学养和成熟的经验,以及他赤诚的科学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的领衔之下,中国生物制品业定能昂首阔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事与愿违,一个时代的悲剧发生了。

在年9月,一场莫名其妙的所谓“拔白旗”运动中,时任生物制品所所长、学部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汤飞凡,被定为卫生系统的一面“大白旗”,随即在批斗中戴在汤飞凡头上的“帽子”越来越大,从“反动学术权威”到“民族败类”“国民党反动派的忠实走狗”,直接上升到“美国特务”“国际间谍”,使汤飞凡万念俱灰,于年9月30日自尽身亡,时年61岁。周恩来闻讯后勃然大怒,处理了有关人员。

汤飞凡之死,如一面擎天大旗突然倒下,走向兴旺的中国生物制品研究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从此,微生物制品研究每况愈下。

但世界人民没有忘记汤飞凡。年6月,中国眼科学会收到国际眼科防治组织来信说,鉴于汤飞凡在沙眼衣原体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决定颁发他沙眼金质奖章,并索要他的通信地址,以向他发出邀请函,请他参加年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第25届国际眼科大会。这封信令人唏嘘,殊不知,那时,汤飞凡早已不在人世。年11月22日,我国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汤飞凡是所选定的4位杰出科学家之一。

05非凡成就,精神长存

这段陈年往事,令人内心五味杂陈。

当年的野口英世,他虽然被移出了细菌学教科书,但他却被当做日本的国宝级英雄而称颂,在美国纽约,他的墓地成为了知名旅游胜地,许多日本人出国旅行时,都会前去祭拜。

新版日元上,也印着野口的人像。而打破野口科研成果理论的中国科学家汤飞凡,除了少数知情者外,几无人知。

3年,SARS猖獗肆虐,民不聊生,医学界一时间束手无策,卫生部有一位老干部长叹一声:汤飞凡若在,何至于此。谁是汤飞凡?谁知道他走了45年了,当人们再呼唤英雄的名字时,英雄早已经倒下了!

时光荏苒,也许最悲的悲,不是时光的流失;而在逐渐麻木的岁月里,我们逐渐丧失了魂魄。

参考文献:科学史上的天,魏凤文,武轶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年05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