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3岁老人第三次开胸补心,手术成功后,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50322/4595425.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方序来鑫萍

日前,目送83岁吴西林老人康复出院,浙大二院心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眼里,溢满了欣喜和感慨的热泪。

这是一位坚强又勇敢的老人。

过去7年间,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到急性主动脉夹层,再到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心”里的恶疾,一次次向这位老人袭来。而在关乎生死的三次选择中,老人都勇敢地接受了开胸手术;每次术后,他都积极地配合医护,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这背后还有医护团队的仁心仁术。

高龄第三次开胸置换心脏瓣膜,其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当老人饱受病痛折磨又四处寻医无路时,百年名院再次敞开了大门。心脏大血管外科董爱强团队,以精湛医术和精细护理,将老人从死亡边缘再次拉了回来。

“我希望陪着爸爸再多过几年,是浙大二院医生的勇气与技术,帮我实现了这个心愿。”女儿吴蔚红连连感慨说。但她不知道的是,父亲吴西林的这场手术,还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吴西林老人和女儿

观念的冲撞

“这样的手术,值不值得做”

从来没有一例手术,让董爱强如此纠结过。

身为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自年心外科独立建科以来,他已率领20余人的团队,走过整10年的时光,去年手术量达多台次。

对这位擅长开胸补心甚至换心的高手而言,完成一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并不难。难的是,“高龄三开”,这是心外科界不太去触碰的区域,“这背后还有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问题。”

“当我决定收治吴西林老人时,身边很多同行都跟我说:‘不值得冒这个风险’。但我心里很明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疗技术的精进,我们有能力、有必要做积极救治的尝试。”董爱强说,他相信,这也是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打造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

在为父亲四处求医、三次开胸补心的过程中,女儿吴蔚红也听到很多“反对”的声音。周围的亲朋好友也都认为,像这样的折腾不值得。更令她难过的是,在父亲生死的重要关头,医院拒之门外,原因也是“风险太大,不值得”。

“幸好,父亲只有我一个女儿,我们能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更重要的是,父亲始终决心很大。他是一个很勇敢,求生欲又很强的人。”吴蔚红说。

的确,吴西林是位很勇敢的老人。

年出生的他,作为铁路职工退休后,和老伴享受着天伦之乐。乐观开朗、习惯良好的他,如果不是遗传性高血压导致“心”病不断,一定能长命百岁。

年,76岁的他因胸闷气急等不适症状住院,被诊断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医院接受了第一次开胸补心手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

董爱强主任办公桌上的心脏模型

在历经5年平静闲适的生活后,年,80岁的他又突发不适,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升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极其凶险的疾病,医学上一般分为StanfordA和StanfordB型。StanfordB型可通过介入放支架的方式治疗,但累及升主动脉的A型主动脉夹层尤为凶险,自然状态下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两周之内90%以上的病人死亡,唯有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让A型夹层获得生还机会。

吴西林老人患的正是StanfordA型,也唯有再次开胸手术才有机会救治。但此时,医院已不肯接收他。“我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浙大二院的董爱强主任。没想到,他立即答应了下来!”吴蔚红说。

这次紧急开胸手术,董爱强团队为老人实施了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后期康复治疗时,考虑到老人心率持续较低,心内科团队还为老人安装了起搏器。内外科同时发力,终于将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老人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但此后的两年间,这颗“心”的其他重要零部件,也开始出现老化退行的情况。术后随访数次心超复查中,医生发现,老人的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现象逐渐加重。今年3月,老人开始出现下肢肿胀、胸闷气急、尿量减少、腹胀难忍等症状,并来到浙大二院心内科救治。尽管心内科予以强心利尿等治疗,但这些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医生和家属都明白,能救治老人的,只有第三次开胸手术这个办法,但很有可能,老人会过不了这一关。

但这一次,老人又勇敢地点了点头,说:“没事,请给我动手术!”5月27日,我们在病房看到老人时,老人发自肺腑地说,“我想得很清楚,不手术的话,或许能多活几个月,但也活得很痛苦,还会拖累家人;手术成功,我就是赚到的;不成功,这辈子也活得很值了!”

就这样,今年4月8日,老人接受了第三次心脏手术。董爱强带领孔敏坚、段群*、钱建芳、封占增、宋江伟等团队成员,克服心包严重黏连等重重困难与挑战,为他切除病变的二、三尖瓣叶,成功地置换了生物瓣。术后,心外重症团队又及时跟进,克服氧和差、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拔管困难,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各种严重并发症;护理团队及时开展早期康复……

老人在护理团队的帮助下开展早期康复

终于,老人这颗坚强的心,再次正常地跳动了起来。

术后的讨论

“精进医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

吴西林老人出院后,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利用召开*支部会议的契机,发起了一场大讨论——对于高龄老人的救治,我们是否应该更积极。

董爱强说,中国已不必避免地迎来了老龄化社会,人均期望寿命也越来越高,以杭州为例,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2.95岁,其中男性80.87岁,女性85.16岁。“我的一位老师从日本考察回来后,就经常对我们说,要及时改变观念,向日本学习,围绕高龄人群,多开展积极治疗。”他说。

为让讨论更深入,科室还查阅整理了10年来的整料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不经意间,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以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提升,心脏手术患者的疾病谱和年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翻天覆地的变化。

副主任医师孔敏坚介绍说,10年前,科室接受心脏手术的病人,80%至90%是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病,这两个病的病人一般都很年轻,20岁至40岁为主,很少有60岁以上的病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及全民医保的*策,先天性心脏病很多在产前检查就被发现,在学龄前就都做了手术,成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少;就风湿性心脏病来而言,由于居住条件及医疗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风湿性心脏病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加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接受心脏手术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等大血管疾病明显增加,心脏瓣膜病从原来的风湿性为主,转变为以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为主,病人年龄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

“30岁至40岁年轻患者大幅度下降,而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大幅度增加,目前约三分之一心脏手术病人是70岁以上,约8%的病人是80岁以上的,更有些人是来做第二次、第三次心脏手术的。”孔敏坚说。

像吴西林老人这样的情况,就非常典型。

心脏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衰的首要病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新增20万待治疗的主动脉瓣膜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研究显示,65岁以后心脏瓣膜病发病率直线上升,7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13.3%,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

在浙大二院,像这类心脏瓣膜疾病,心血管内外科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和强力的技术支撑。

如针对不适宜开刀的老年患者,自年开始,浙大二院*委书记王建安教授就率领心内科团队,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R手术),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余例TAVR手术,是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患者术后4小时可下地走路,次日便可出院,最快一例手术只用了26分钟,患者平均年龄78岁,年龄最大的95岁。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团队和吴西林老人合影

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除了常规开展体外循环下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如Bentall手术和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心脏移植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外,还积极大力开展各类心脏微创手术。早在年学科带头人董爱强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并将微创手术技术推广应用到心脏外科各类常见手术,同时开展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年微创心脏外科学通过了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的评审,年再次高分通过验收。年建立浙江省内首个“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开展复杂性心脏病的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心脏大血管外科还在省内率先开展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钬激光原位三开窗治疗主动脉弓夹层或动脉瘤,是省内最具规模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之一。

“如果积极开展治疗,70多岁的老人,起码还有十几年的光阴。”董爱强说,“作为医生,我们要看到社会形势的变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精进自己的医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

浙大二院二号楼七楼的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内,来自海宁的82岁老人,正在等待人生的第二次心脏手术。“25年前,董主任为我做了二尖瓣置换手术,直到去年11月,我都还在服装厂里工作(绣花)呢。”她笑着说,“我相信医生。”

等待第二次心脏手术的82岁老人

医生简介+

董爱强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擅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胸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病的诊治及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及肺癌等胸部肿瘤的诊断与手术。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区)、周二下午(国际院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